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09:横琴新区挂牌成立|珠海编年史30

  港珠澳大桥连通粤港澳融合全世界。

  这是充满希望和变革的一年。

  200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同年,横琴被批准成为国家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开发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命运工程”——港珠澳大桥动工建设,珠海谋定快动,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的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制约珠海发展的因素取得重大突破,珠海发展揭开了崭新一页。

  1、胡锦涛视察振奋珠海

  要求“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

  12月20日至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珠海市考察工作,要求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并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2月10日,连接珠海和澳门两地的大型跨境桥梁莲花大桥竣工。大桥西起珠海横琴岛,东接澳门填海区,全长1756米,使珠海、澳门之间增添了一条陆路通道,来往更加便捷。

  10天后是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出席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奠基仪式,并挥锹为奠基石培土。“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澳合作标志性项目——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正式动工。

  澳门大学是澳门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但由于校园面积过小,学校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支持澳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中央政府同意澳门大学迁建珠海横琴岛,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实施管辖。

  据新华社报道,在奠基仪式上,胡锦涛强调,开发横琴岛是中央的重要决策,希望广东省和珠海市加强对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抓紧推动各项任务落实,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12月20日至21日,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活动后,胡锦涛来到珠海市考察工作,深入到企业、研发机构和技工学校,同珠海干部群众共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计。

  在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得知这家企业销售的软件都是自主研发的,拥有全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当年的销售业绩好于去年,胡锦涛十分高兴。他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业绩,这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也得益于你们长期坚持自主创新。

  他勉励大家,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努力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当好排头兵。

  离开金山软件,胡锦涛来到了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他在1994年以后第二次考察格力。经过15年发展,格力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生产企业之一,当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近20亿元。这些良好业绩的取得,同企业创立的技术研究院密切相关。

  胡锦涛对企业负责人说,你们的经验表明,企业只有具有比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企业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2、“命运工程”落下“第一铲”

  飞架粤港澳,共赢大发展

  2009年底,中国首座涉及“一国两制”的三地世界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成之后,三地人民跨越伶仃洋的梦想将变成现实,珠江口西岸1小时经济生活圈呼之欲出。

  2009年12月15日上午10时,珠海拱北湾,一艘“粤航沣038号”抓斗船探入海底,挖起第一斗泥沙,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启程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加了大桥开工仪式,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开工仪式的会场两旁,有两条巨大的标语——“飞架粤港澳,共赢大发展”,这表达了三地人民对这座大桥的期盼。

  关于伶仃洋大桥的构想

  提起港珠澳大桥,就不得不提伶仃洋大桥。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澳门与广东之间的运输通道,特别是香港与珠三角东岸地区的陆路通道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香港与珠江西岸的交通联系却一直相对滞后。因此,“尽快构建港珠澳交通大通道,充分挖掘珠江西岸发展潜力,便捷港澳及珠江两岸之间的交通联系,成为三地共同的愿望”。

  1983年,香港和合集团主席胡应湘提议建设伶仃洋大桥,计划由香港屯门烂角嘴经内伶仃岛,横跨伶仃洋,再穿淇澳岛,直至珠海唐家湾。

  这一设想立刻引起伶仃洋沿岸地方政府的关注,珠海最为积极。

  据《前所未有的道路》一书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珠海的一个集装箱运往香港,绕道广州需10多个小时,每个集装箱运费要比深圳、东莞等地高出4000至5000港元;80年代末,途经虎门也要六七个小时,每个集装箱运费仍高出东部地区3000多港元。

  加强与香港合作,接受香港辐射,成为珠海谋求大发展的渠道。跨海大桥一旦落成,珠海到香港只有20多公里只需几十分钟的车程。处于交通末梢的珠海渴望通过伶仃洋大桥,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拉近与香港的距离,改变自己的地位。

  1989年2月,在当年的迎春酒会上,时任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首次对外公布了建设伶仃洋大桥的战略构想。此后数年里,珠海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伶仃洋大桥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规划和研究。

  1995年1月,中英关于香港与内地跨境大型基建协调委员会(简称IEE)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伶仃洋大桥项目被列为首批协调项目之一。随后的2年时间内,中英接连召开了5次IEE会议,就伶仃洋大桥的重要性、可行性达成了共识,最后明确,伶仃洋大桥在香港的着陆点为屯门烂角嘴,并提出了香港境内连接路网的初步规划。

  1997年10月,香港回归后的基协会正式成立,确认了原IEE达成的各项共识。会议决定,如伶仃洋大桥获国家批准立项,大桥的淇澳岛至烂角嘴段(含烂角嘴大桥口墩)由珠海市承担一切建设开支,烂角嘴以东的配套工程由香港特区政府承担一切建造开支。

  2个月后,历时8年论证与规划的伶仃洋大桥,终于获国务院批准立项。正式公布的伶仃洋大桥方案,西起珠海淇澳岛大王角,跨过内伶仃岛,跃至香港屯门烂角嘴,全长27公里,其中桥长23公里,大桥引道4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宽31米,计算行车时速为100公里。预计静态总投资为134亿元,动态总投资约166亿元。

  伶仃洋大桥被一致认为是世界级的跨世纪工程。

  演绎“珠联璧合”新传奇

  项目获批后,珠海满怀热情开始了前期建设工作。2001年1月,连接珠海市区和淇澳岛的引桥——淇澳大桥建成,贯穿全岛的公路开始铺设,伸向岛的另一端——计划中的伶仃洋大桥的起点。

  然而,这座“四分之一的伶仃洋大桥”建成后,珠海与香港对接的梦想却变得模糊。

  大桥迟迟未建,原因众说纷纭,有猜测说是珠海投资乏力,也有传言称是为了同时考虑澳门的意见。

  在这之后,业内人士陆续提出了不同版本的新设想,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应湘与郑天祥分别提出的“单Y”与“双Y”方案。

  “单Y”即在原先的设想中加入澳门,“双Y”则是同时加入澳门和深圳。郑天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自己在2002年提出“双Y”方案,即一桥将港深珠澳四地同时连接起来。但因香港中文大学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双Y”方案会导致香港航运量减少1/3,因此香港不接受该方案,而是采取了港珠澳大桥的“单Y”方案,即一桥通港珠澳三地的方案。同时,大桥香港起点改为大屿山。

  于是,被搁置的伶仃洋大桥重新启动,改称为“港珠澳大桥”。2003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论证报告完成,确定兴建港珠澳大桥。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批复的可行性报告,港珠澳大桥工程全长49.968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578公里,自香港大屿山起,穿越珠江口航道,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相当于9座深圳湾公路大桥。主体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寿命为120年,可抗击8级地震。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首座涉及“一国两制”三地的世界级跨海大桥,连通粤港澳,融合全世界,便是大桥所独有的划时代意义。整个工程预计投资720亿元,建成之后,珠海至香港的路程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呼之欲出。

  当年12月15日上午10时,李克强一声令下,轮船汽笛响彻珠海拱北湾,抓斗缓缓入海抓起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的第一斗沙,世界最长、首个跨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正式开工。

  沸腾的南海,欢呼的人群,繁忙的作业船。“两个特别行政区、一个经济特区,中国三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宛若珠玉,将因大桥相联,水域相合,演绎‘珠联璧合’的新传奇。”时任港珠澳大桥总设计负责人孟凡超这样说道。

  横琴新区挂牌成立。

  3、珠三角规划纲要发布

  珠海城市定位纳入国家战略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珠海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珠海谋定快动,坚持生态文明道路,着力构建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基本框架已经拉开,坚实基础正在形成。

  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确定了五大战略定位,包括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珠海何以能当珠西核心

  《纲要》中所指的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共九个城市,其中珠海被明确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广东和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贯彻落实《纲要》对珠海意义重大。”时任珠海市委书记甘霖认为,《纲要》明确了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要求珠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高栏港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把珠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极大地提升了珠海的战略地位和城市价值。这是对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年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是对珠海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以来提出的新思路、取得的新进展的充分肯定,是对珠海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充分肯定。

  在《纲要》起草过程中,时任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就曾参加讨论,“如果说,珠三角前30年的发展主要依托珠江东岸的支撑,那么今后30年的发展将取决于珠江口西岸的腾飞,珠海将在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2008年,珠海GDP总量仅为992亿元,即使在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中也排名靠后,以这样的经济实力何以担当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重任?

  据《南方日报》报道,2009年4月2日,珠三角各市现场会第五站在珠海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此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珠海完全具备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条件。一是随着交通枢纽工程的逐步建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发生向珠海集聚的明显变化,对珠海形成核心城市的地位至关重要。二是游艇、通用飞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迅速推进,将使珠海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先占领这些朝阳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区域功能布局更加完善,东部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西部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南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布局合理、集聚度高,将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四是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珠海可走出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有珠海市的干部认为,珠海之所以能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是由珠海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一个区域内集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淡水、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为一体,这是珠海独具的,其它城市所没有的发展潜力。”

  《纲要》中关于珠海的发展规划,涵盖了城市定位、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和粤港澳合作等多个方面。新形势下,珠海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借势“东风”,用这柄“尚方宝剑”披荆斩棘,珠海给出了答案。

  交通产业城市齐头并进

  4月25日,珠海市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暨贯彻实施《纲要》动员会,就如何贯彻落实《纲要》提出了具体意见。随后,珠海谋定快动,拉开了构建交通、产业、城市三大格局的基本框架。

  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是珠海贯彻落实《纲要》的首要之举。

  2009年,珠海持续推动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轨道、珠海机场高速、高栏港高速、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此同时,积极协调规划,将广珠城际轨道、广珠高速西线等交通设施延长至珠海多个口岸,以期加快贯通口岸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带动珠海总计15个国家一类、二类口岸及相关地区的功能提升。

  产业结构方面,珠海坚持“三高”并举,以海港经济、空港经济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09年,珠海确定了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高”并举的基本发展方针。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充分发挥高栏港经济区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大型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航空产业,积极推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用飞机一总部(运营总部)两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三基地(产品总装试飞基地、产品交付及客服基地、通航营运基地)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海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航空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占地少用工少,有研发有品牌,高技术高效益”项目。

  在城市建设方面,珠海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把保持蓝天白云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坚决落实“三严”(人口、土地、环境)方针,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以横琴开发和港珠澳大桥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城市功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横琴晋级国家级新区

  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启动

  2009年12月16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正式挂牌,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横琴新区将开辟珠海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横空出世,琴鸣天下。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2009年12月16日,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第三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横琴开发进入了新的时代。

  位于珠海市南部的横琴新区与澳门一衣带水,面积约106平方公里,是澳门面积的3倍多,但未建设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是珠三角核心地区最后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因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和“内外辐射”接合部,横琴岛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注,其发展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

  1992年横琴岛曾被广东省定为扩大对外开发的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1999年澳门回归后曾提出横琴岛由珠澳联合开发,2001年设立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后调整为粤澳联合开发;2004年为适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要求,广东省提出将横琴设立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2005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示横琴开发要“谋而后动”;随后,为加快横琴开发,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广东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几经易稿后于2008年12月上报国务院;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横琴新区的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是国家级新区,但横琴的发展却是有别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规划》发布的新闻发布会上,横琴新区有关负责人说,横琴总体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在横琴新区挂牌仪式上,横琴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横琴多联供燃气能源站、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4个重点项目同时宣布启动,累积投资超过726亿元。

  其中,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珠海已呈现U字形发展格局。左翼是发展中的西部城区,右翼是较为成熟的主城区,中央底部是正快速崛起的横琴新区,而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正位于珠海U字形城市格局的中心,被视为提升横琴新区开发水平的重要引擎。

  按照规划定位,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将成为依托于粤港澳紧密合作、服务于珠海核心城市建设及横琴开发国家战略的国际化滨水生态型现代服务业聚集平台,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企业总部、会议展览等产业。

  占地面积约5.77平方公里的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分为北部片区、南部片区和功能区三部分,全面建设完成的时间达15—20年,当时整个项目计划投资300亿元。

  三天半完成85%以上青苗补偿、三个多月建成横琴金融产业服务基地11栋花园式办公楼、一年半实现约10公里市政道路通车、三年多基本建成十字门会展商务组团……十字门推动了横琴实现历史巨变,体现了特区效率与追求。

  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

   5、珠中江合作取得突破

  区域一体化加速

  4月17日,首届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工作会议在珠海举行,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开启了区域紧密合作发展的新进程。随着《纲要》的发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其中“珠中江”经济圈承载着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要求。

  珠海、中山、江门三地总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多万,2008年GDP总量达368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0.2%,是珠三角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三市存在经济结构同质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调对接等问题,合作不足、整合不够,不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

  2009年,珠中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翻开历史性的一页。

  4月17日,首届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工作会议在珠海举行,三市共同签署了《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分别成立了发展策划、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旅游合作、经贸合作、环境共治、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科技与信息、社会应急协作等九个专责小组,负责具体协商与落实合作事宜。

  在11月10日召开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三市又分别牵头制订“通信同城化”、“年票互认”和“饮用水同网”三个专项工作方案,推动三市惠民合作项目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个月,珠中江三市签署了《珠中江区域年票互认协议》,经报广东省政府同意,从2010年1月1日起,三市车辆可免费通行三市普通公路收费站。年票互认顺利实施,让珠中江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800多万人民、8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到区域合作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以拥有30辆货车,以珠海和江门地区为主要配送范围的物流企业为例,年票互认后节省路桥通行费支出约17万元。

  据《推进珠中江区域年票互认的思考》一文估算,实施年票互认后,三市每年共减少路桥通行费收入达1.82亿元,其中珠海市减少7500万元、中山市减少5700万元,江门市减少5000万元,显著地推动了区域一体化。


  故事 | 珠光集团“凤凰涅槃”

珠光集团,曾经是珠海市的一个骄傲。

像珠光集团这样的企业很少见,它的诞生、成长和重生,无不与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成为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珠海第一家对外“窗口企业”,肩负着为珠海筹集建设资金的重任,鼎盛时期,它在珠港澳三地拥有近60家子公司,账面总资产达到114亿港元。但同时,它又背负着多达65亿港元的境外贷款,并最终被负债所压倒。

2000年,珠光债务危机正式爆发,期间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历经艰难谈判,2009年,珠光集团终于完成债务重组,削债总额为55亿港元。

辉煌 集团下辖近60家子公司

1980年11月,珠海市政府在澳门设立了一个联络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半年后,联络部在澳门注册成立了珠光公司,作为珠海经济特区的“窗口公司”,珠光公司在珠海市政府的部署下,开始与澳门商人吴福合作,为在澳门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做前期准备。

1985年,珠海市得到了澳门新口岸和凼仔北安两块地的填海协议,政府授权珠光公司执行,珠光公司有了机会大展拳脚。据悉,这两项工程为澳门打开了填海造地的历史,同时也给珠光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1987年7月,珠光公司更名为珠光(集团)有限公司,宗旨为“立足港澳、艰苦奋斗,开拓发展,服务珠海”。坐落在澳门冼星海大马路的珠光大厦是珠光集团辉煌的象征,全盛时期,珠光集团的总部占据了珠光大厦20、21两层楼面,透过宽敞的玻璃窗,可以眺望小岛四周蔚蓝的海面。

1997年,珠光集团香港全资子公司,珠光(香港)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此时的珠光集团,业务领悟涉足房地产、旅游、酒店等多个领域,下辖了珠海、澳门和香港近60家子公司。

据《前所未有的道路》一书记载,珠光是珠海经济特区最早组建的国有投融资窗口企业,为了确保其在国际资本市场有良好信誉,并有足够的资产作为融资担保,珠海市政府分期为珠光注入了相当部分优质土地和一批优质企业为资产。而珠光集团则代表珠海市政府以香港、澳门为主体阵地在国际市场广泛招商引资,以解决珠海经济特区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困难。

截至2000年12月31日,经一再核实,珠光集团在境外向银行贷款余额共65亿港元(不含已回购债券)。其中,用于珠海市基础设施贷款38亿港元,为珠海洪湾电厂、珠海裕华聚酯切片担保贷款10亿港元,为珠海市属企业垫支2亿港元,珠光自用15亿港元。

可以说,珠光集团与珠海经济特区共生共长,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亦政亦企”的管理模式和珠海基础设施的相对超前建设,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衰落 欠下65亿港元债务

1998年夏,“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国内一些“窗口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珠光集团也不能幸免,开始出现偿债困难。

两年后,债务危机正式爆发。

2000年9月,渣打银行等数家境外债权机构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银团,与珠光集团和珠海市政府就珠光的债务重组展开谈判。

据《财经》此前报道,2001年4月,债权人代表前往珠海,与珠海有关领导及珠光高层坐到谈判桌前,举行了第一次重组会议,珠海市政府表示将全力支持珠光重组,保障债权人利益。会后,50多家境外债权人按国际惯例,组成监察委员会,负责此项债务重组的谈判,渣打银行派人担任监委会主席。

2001年12月,普华永道向监察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财务报告显示,珠光集团总资产在减去抵押资产后,剩余资产仍价值25.94亿港元。若以此悉数偿还总计65.24亿港元的无抵押贷款,则偿债率原则上应可达40%。普华永道同时作出评估:如不循重组谈判渠道,而以对珠光集团全面清盘强制折价出售其资产用于偿债,则偿债率仅为23%。

监察委员会决定:静待珠海市提出重组方案。

但此后,谈判双方就无抵押债权的偿债率产生了分歧。

2004年,重组谈判完全破裂,清盘程序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珠光集团将在其资产被追索完毕且清偿债务后,最终被注销公司执照。

涅槃 历时9年迎来重生

尽管珠光集团和珠光香港已启动清盘程序,但清盘对于债务双方都是下策,珠海市政府与债权人的接触并未终止。

2005年4月,珠海方面同意提高无抵押债权的偿债率,将还款额由21亿港元提高到31.1亿港元,一次性还款解除全部物业抵押,并要求债务方撤销法院起诉的方案,恢复珠光集团在香港和澳门的公司法律地位。

2006年8月5日,双方在珠海举行了正式签字仪式。珠海减少了34亿港元的债务,最终削债率为63%,加上2001年至2005年的21亿港元利息,削债总额为55亿港元。

2009年9月25日,珠光集团在珠海宣告债务重组成功。

虽然获得重生,但珠光集团还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据了解,在重组期间,珠光集团许多资产已经逐渐转移到其它国有企业。今天珠海人所熟知的珠光集团,其实并不是上述这家总部在澳门的珠光集团,而是“珠海市珠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珠光控股)”。

“珠光控股(在内地注册)与珠光集团(在澳门注册)在法律形式上没有实质的关联,但管理上与珠光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据了解,1999年3月注册成立的珠光控股目前所经营业务主要有三大板块,包括商贸及物业租赁、房地产业务、港澳工程及劳务输出业务。

“虽然现在的珠光已不复老珠光的辉煌,但我们珠光人都不会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也希望珠海人民不要忘记珠光曾经为珠海作出的贡献。”曾在珠光集团工作8年的林殊(化名)说。

  今视角:

   迎接大桥时代 共建国际都会

  2009年,在珠海历史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横琴晋级国家级新区、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这三大关系珠海乃至粤港澳地区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形成历史性交汇,联手推动区域跨越发展。

  其中,港珠澳大桥最是好事多磨。历经数年的讨论与磨合,这个“世纪工程”终于落下第一铲,三地人们的期盼终于照进现实。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弥补了珠江口没有超级跨海设施的空白,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时空距离将由此彻底改变,三地将进入经贸合作紧密、要素充分流动、公共服务体系高效衔接、服务资源全面共享的合作新时代,也将使珠三角优化均衡发展乃至振兴粤东西北、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基础更加扎实。

  迎接大桥时代,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此,珠海责无旁贷,无论是交通布局与调整、制度创新与提升、产业布局与优化,还是环境营造与改善、人口规模与政策等方方面面都要从新的高度去谋划、协调与推动,从而使“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港珠澳三地开创新的发展空间。

  珠海也正在按计划扎实推进,比如,加大力度推进现有交通路网建设与改造,构建一个有效对接港珠澳大桥的内外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宜居城市建设,为各种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以横琴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营造兼具港澳特色与内地特点、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深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引领珠江口西岸向“服务贸易时代”转型……

  可以想见,在大桥通车后,来自港澳及国外的资金、人流、物流等将加速在珠江口西岸、粤西流通和集聚,为发展聚集更多的能量。而珠江口西岸拥有难得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等后发优势,再加上横琴自贸片区运作、“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先发机遇,珠海有望引领珠江西岸走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