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挑战、压力、转型、升级。
在疫情和外贸摩擦的双重挑战下,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广东发布的一份意见,凸显出这个经济大省在压力下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
5月20日,广东省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广东提出,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广东省政府此时推出这个意见,一是要确保存量产业得以优化配置,二是要确保增量产业得以以集聚的方式实现质的突破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广东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培育产业集群,对于广东意义深远。改革开放40年,有3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维持在全国第一的位置。广东需要借助两个产业集群,来继续发挥广东经济的引领角色。”他说。
广东产业“再突破”
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22518.67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76.60亿元,同比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78.07亿元,同比下降14.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64.00亿元,同比下降1.5%。
如果说疫情的影响是意外冲击,那么中美贸易摩擦对广东这一外贸和工业大省的影响,则很可能是长期的。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总量上,还体现在对供应链的冲击上。
比如,《意见》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
怎么办?广东提出,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
2019年合计应收16.5万亿元的二十大产业,成为广东产业“突围”的方向。
广东提出,到2025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林江指出,广东经济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达到稳增长的目标。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群,是广东稳增长的基础,包括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都非常依赖战略性支柱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则是着重于“新”,包括发展动力是新的,产业是新的,企业也是新的。无疑新兴产业集群代表着科技创新引领着新的增长模式,也为广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那么,广东要如何发展这些产业?
广东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引领,重点突破;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目标导向,分类施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等基本原则。
比如,要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优势,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林江指出,在全球经济有可能出现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原先的价值链和供应链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广东有能力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在重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过程中作出有益的尝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连接,离不开广东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重塑。
“在发展过程中,广东需要密切与国际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在开放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吸收国际上的科技和应用成果,从而确保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始终是与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紧密联系的。”他表示。
同时,广东期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
林江表示,产业链的基础框架需要最先确立,围绕产业链之中的重点链条,特别是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半导体产业链条中的芯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得以突破,而两个创新离不开人才和人才链的打造。
当人才集聚到广东之后,就会带来一批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涌现,这些项目要做大做强,就离不开资金以及资金链条的引进。当资金也到位了,产业链也完备了,也不见得一定实现产业集群目标,这时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和引领。还不是一个单一政策,而是一个政策体系,因此就有政策链的出场。
林江表示,广东的短板在于创新人才比较缺乏,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需要尽快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从而成为广东两个产业集群的最理想的市场需求的来源地。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东是人口大省,但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在从劳动密集型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广东需要抓住人才引进这个重点。
广州深圳“带头”作用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二十大产业的发展,广东各个地区将承担不同的责任,但是广州和深圳将起到非常明显的带头作用。
比如说,在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上,要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意中心;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上,要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上,要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在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上,要促进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在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上,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的发展格局。
那么,广州和深圳,将在广东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林江指出,产业集群比较倚重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先行集聚,由于广州和深圳是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完整,先进制造业基础也比非中心城市要牢固得多,因此广深两地也被人们寄予较高的期待。
“广州和深圳的最重要的功能,一是科技资源的集聚,二是人才资源的集聚,三是通过政策资源把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充分对接,从而让两个产业集聚更加容易实现。”他说。
而其他的城市,比如佛山和东莞,也被多次提及。其中,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等12个产业集群中,均提及佛山。
林江指出,佛山和东莞的特色在于这两个城市都是制造业城市,都有从加工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基础,两个城市需要紧密与广州和深圳实现融合发展,助推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
“广东有一批很优秀的企业,能够带动整个广东经济转型发展,其中,广州和深圳的企业应该要成为龙头。当然,这两个地方的情况并不一致,比如广州的科教人文较好,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更强。此外,佛山和东莞有很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多个城市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起来。”胡刚说。